他现在的主要任务,乃是争取在今年夏天来临之前,将皇城从长安迁到汴梁。
为了迁都顺利。
杨广在汴梁开工之时,命梁州与豫州两地刺史,将两州之间的官道进行了整修与拓宽,以保证迁都之用,如今,历时三年,汴梁城终于修好,而迁都之行,也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杨广看了看天空。
这几日,天公作美,天气一直晴朗,正是春暖花开的大好秀节,从时令上讲,不冷不热,气温宜人,最是适合远行。
杨广决定,明日朝堂之上,与百官商讨一下迁都的有关事宜,他早已命钦天监选出了两三个宜出行的好日子,分别是农历二月初六,农历二月十三,农历二月十九,待明天上朝时,将迁都之事定下来,然后,大家就往汴梁搬家。
这次搬家,规模宏大,必须考虑周全才行。
杨广一边思考着这些大事,一边蹲下身子,将红薯藤旁边的几棵野草拔掉,他口中念念有词吟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旁边。
与他一同蹲着的王东洋眼前一亮,他摇头晃脑品了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赞道:“好诗!
好诗,陛下这首诗意境深远,令人钦佩,这世间的许多人和物,确实正如诗中所言那样,若不斩草除根,势必卷土重来。”
杨广斜了他一眼,心想,就你戏多,你可真是个人精,瞬间就能将一首从未听过的诗歌,联想到厚黑学上。
不过。
他对于王东洋敏锐的政治嗅觉,还是很满意的。
……
……
第二天早朝时,杨广与文武百官,又重新提起了近日常常提起的迁都一事,杨广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汴梁城中的皇宫以及各种建筑、景致,民舍,商肆等等都已修好,如今,汴梁城中,已经有一些修建都城的工人和先期人员住了进去,现在,就等着长安城中的这些大隋朝的肱骨之臣们前去了。
杨广提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他为首的皇族和文武百官、御前侍卫先行。
接着。
第二阶段是长安城中那些愿意同往长安的百姓,对于这些人,杨广重申一个原则:愿意去和愿意留下的,概不阻拦。
杨广的意思,文武百官都听明白了,这两三年间,鬃角已经全部白透,面容也苍老了不少,但是,精神依旧十分健硕的老将贺若弼率先表示愿意永远追随在陛下的身边,并且,待出发之日,必将顶盔冠甲,纵马横刀,亲自为陛下保驾护航。
忠心可嘉。
杨广满面欢笑,将觉悟极高的贺若弼很是表扬了几句,一时之间,贺若弼心花怒放,唇下的白胡子,都有些飘飘然了。
“谢陛下夸奖,老臣必将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广摆摆手,示意贺若弼将发言权移交给下一位。
下一位。
是大理寺少卿,刑部尚书赵元袭,他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长安城的大牢里关押的那些罪犯,怎么办?
这是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杨广,其实已经考虑过了。
如今,他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绝不会像刚开始的时候那样,大赦天下的,此时的大牢里,关押着的,可都是一些真正的罪犯,虽然说不能够100%保证没有冤枉的,但是绝大部分犯人,都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