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苏葵取得一年毕业的成就后,苏葵现在是被各方人员都记挂着,何况她还不止是这个成就,获得首长亲自表彰的新闻还在报纸上写着呢。
好多部门都盯上了她这个能做大事的人才,比如当年就询问过苏葵有没有打算进政府部门的向书色
&nbs
p; 他在会议上看见苏葵这个想法就重新冒头了,想要提前定下,等一毕业就把她调过来工作。
无奈就是被抢先一步,还是这孩子自己抢先一步,她竟然已经提前毕业了!
而外交部更是再抢先一步,不仅早就把人定下,后路都直接给安排上了。
李先河能不快些吗?随着苏葵在各个领域做出的成就越来越多,看重她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当年只用跟中文系抢人,现在要跟好几个部门抢人。
现在最记挂她的就不是外交部,而是教育部的同志。
因为这一届高考生的成绩。
事实上,成绩早在前段时间已经出来,他们忙于公布成绩,发放通知,拟定高校教学计划……直没能来找她。
之前有京城的记者想要来采访苏葵,但她忙于毕业的事情完全没有时间,又发生了苏联的事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那里。
直到现在,教育部的副部长卫保华带着《教育日报》的记者亲自来找苏葵。
不仅如此,他们还做了一面锦旗,上面就写着&ot;教育模范&ot;四个大字。
由于她已经不在京大,这面锦旗就被送到她现在正在进修的国际关系学院这里。
今天,正是苏葵上学的第一天。
教育部的副部长同志,《教育日报》的记者同志,亲自来学校为她送这项荣誉。
所有人不管认不认识苏葵的,都马上从这么大场面中迅速了解了她。
在今早的课程还没开始之前,苏葵就在学院领导的办公室内接受了这项荣誉。
这个领导当然就是李先河,由外长亲自担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及党委书记,他担任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党委副书记。
这会儿他就笑着看着这一幕,领导要来的事情是早就跟他们打过招呼的。
苏葵看到这一幕却有些惊讶∶&ot;部长,这阵仗是不是太大了?&ot;
卫保华亲自将锦旗交到苏葵手里∶&ot;苏葵同志,这是你应该得的,教育模范名正言顺!&ot;
他说得没错,这次取得的高考成就足以让他们来这么一趟,表彰这位&ot;最大功臣&ot;的贡献。
今年高中毕业生共二十九万人,而大学整整录取了三十多万人,1114的录取率!1
除去因为高校招生数量扩招而给中专学校留的一批名额外,仅仅算高中毕业生,是高达百分之九十的录取率!
百分之九十是什么概念?那几乎是大部分人都考上了大学!
并目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这一批学生的质量。往年大家的成绩并不怎么高,高考满分八百,往常上七百的人都没有多少,下面更是有巨大的断层,多的是考三四百分的人。
而今年不一样,就拿京大来说,往常每年大概有百分之一的人能够上京大,七百分往上的人太少,六百往上就能上。而今年进入京大的竟然全部都是七百分往上的,甚至大部分人竟然考了七百五十分以上!
更令人惊讶的是中间那部分考生,不再是低分区间占多数,而是五六百分这个高分段的人占了大多数,可以说将整体质量都往上拔了一大截!
他们的试卷质量比起往常来几乎是另一个水准,甚至当初阅卷老师都产生了怀疑。
这就是提前模拟的过的水平吗?这就是有教辅资料帮助的水平吗?
几位记者就正在询问她这个提议∶&ot;苏葵同志,你提出的高考模拟实在是非常有用,为这一次的高考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你当初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是否已经想过它会有这样的效果?&ot;
高考模拟确实带来了好处,首先就是本届在高考中失误的人急剧下降。由于考生都是在成绩出来前提前填报志愿,以往常常不好把握,导致没能去自己最好的学校。
而现在因为模拟,因为联考,他们不仅提前了解了自己的水平还了解了其他人的水平,填报志愿才能因己制宜,大部分人都去了自己选择范围内最好的学校。
&ot;当初提出这个建议其实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着应该怎样更好地适应高考。&ot;
苏葵对这种采访已经得心应手,像之前记者同志说的,她出口的话根本不用修饰,就可以直接刊登。
果然她就说道∶&ot;首长同志说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那我就想,我们要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将一场考试所有的作用都发掘出来,将所有领导和老师学生的作用都团结起来。&ot;
&ot;好!好同志!说得好!&ot;这位同志果然是干他们这一行的料几位记者眼睛更是—亮这话记下来,到时候可以直接当成标题!
就是走的时候,卫保华还忍不住再问一遍∶&ot;苏葵同志,你真的不考虑去我们部门工作吗?我认为你非常适合我们部门的工作。&ot;
这是妥妥的教育人才啊,为教育做出多少贡献?就应该进他们教育部,一定能发挥她最大的作用,做出更多贡献。
李先河就不同意了∶&ot;苏葵同志明显是更话合我们部门的工作。&ot;
她学的就是外语,干的就是翻译,参加的就是外交部的会议,这是妥妥的外交人才!
卫保华就看着苏葵,苏葵知道他多半都是在开玩笑,也笑道∶&ot;卫部长,您来晚了,我现在已经在这里进修了,大概只能辜负您的好意了。&ot;
李先河也笑了∶&ot;是这样,苏葵同志已经是我们这里的学员了。没办法,卫部长,你就是来晚了。&ot;
¥
&ot;苏葵同志,难得啊,第一天上学就带着一面锦旗来,我看你是走到哪里把荣誉带到哪里,咱们学校要沾你的光出名了。&ot;
现在正站在讲台上笑眯眯说话的老教授就是他们国际关系专业的老师。
说起来这位老教授和外交部的关系还不浅,现任总务司司长魏华林是他儿子,他还有—个女儿,跟随一位大使在非洲某个国家当翻译。
他是早就听说苏葵的,本来今天第一节课就想好好认识一下她,谁知道被人截走了,不过现在也不晚嘛。
他笑道∶&ot;苏葵同志,虽然大家都认识你,但自我介绍还是少不了的,不如就从你开始?&ot;
国际关系学院不止招收了她一个毕业生,还从京城外国语学院招了几位毕业生。两个学校加起来,总共有八个人的样子。
由于人数少,他们并没有单独开一个班,而是和其余过来接受培训的学员一起上课。
她的同学除了那几位优秀毕业生,其余都是从各大局抽调过来的科级干部,还有外交部过来轮训的干部学员。
她现在所在的班总共三十五人,苏葵是班上年纪最小却也是名气最大的人。
起码在今天过后,再也没有人不知道她是谁。
不仅是魏教授看着她,这一批学员就没有不好奇的。除了坐在她旁边的一位大概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一直都坐得笔直端正且目不斜视,大概是班上最有气场的人。
在一群年纪比她大很多的人面前,苏葵丝毫不怯场,正要开口,魏教授又笑道∶&ot;等等,苏葵同志,听说你会好几国语言,待会儿不如用每种语言介绍一遍?&ot;
这里不止只有苏葵他们学过外语,过来培训的学员都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最多的就是会俄语的。
&ot;她真的会几种语言?&ot;
&ot;不会吧,她年纪好小,和我女儿—样大。&ot;
&ot;这人是苏葵的话,我记得她才上大学不久啊……&ot;
这里认识苏葵的人不少,但她出名都是在报纸上,除了京大的学生,谁会知道她竟然学习了好几门语言啊!
关键是好些人都记得她是在京大上学,之前认出来的人还没问她怎么出现在这里,现在又说她还会几门外语———
怀疑的眼光唰唰地落在她的身上。
&ot;苏葵同志,看,大家都不相信你。&ot;
&ot;确实。&ot;苏葵笑了笑,&ot;好吧,教授,现在我是不证明都不行了。&ot;
于是大家就看到这位年纪小小的学员站上台,以最平淡又朴实无华的语气开始介绍自己。
但这平淡的话听起来一点都不能让人平静∶&ot;…去年九月考入京大,今年八月毕业于京大英语系,并同时拿到了英语、法语、俄语……这几个专业的毕业证明。&ot;
接下来,她立刻用另外的语言将这段话再说一遍。英语俄语大家还熟,说到后面就有好些人不知道她在说什么了。
……希望接下来的日子能和大家好好相处。&ot;等她落下最后一句话,班上已经是鸦雀无声。
好巧,最后一门语言她用法语,班上基本没人学了这门语言。
唯有那位中年人,好像是听懂了她在说什么。
为了打破这个沉默,苏葵还多问了一句∶&ot;嗯——所以大家应该是相信我会几国语言了?&ot;
这不是不信也不行了吗?所有学员都是面面相觑。
他们都是各个部门抽调过来的精英,拥有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有不俗的外语基础,谁知道一来就被一个年纪这么小的学生秀了一脸。
不知道是不是魏教授故意的,苏葵这样一秀,愣是让接下来介绍的学员没—个敢吹嘘白己的成就的,全都谦虚起来。
果然,魏教授满意点头。这批学员太傲,就该让苏葵同志震一震他们。
轮到她的同桌上台,他的身体挺拔,站姿端正,声音也很洪亮∶&ot;各位好,我是冯立国,来自北方军区第九师……&ot;
原来这位竟然是从军队里调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