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章 第44章(2 / 2)

现在他们终于确定,清河乡的原型就是清河大队。

韩文昌来了兴趣∶&ot;苏葵同志,也就是说,你不仅提出了这个试点方案,还为它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宣传?&ot;

能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小部分试验的方式,又想到通过写文章为此记录宣传,这孩子,脑子是真灵活啊!

&ot;书记,其实我当初创作的时候,只是想要记录下这个或许拥有历史意义的改革进程,至于宣传的事情,我当时并没有考虑太多。&ot;

主要是她根本没有想到大家会对此事爆发出这么大的热情。本来她是想要循序渐进的,写文章只是细水长流的影响。

现在倒是因为这个绝佳的宣传方式使得清河试点一事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还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关注。

看来过不了多久,试点的成效就能席卷全国了。

韩文昌只是笑了笑∶&ot;苏葵同学,那能不能麻烦你给我们讲讲,这解散公共食堂一事你是怎么想的?我是很想知道你这个提出者的意见啊。&ot;

本来他们就是来学习的,现在还遇见了当事人。

&ot;对,让小葵讲讲。&ot;苏全福也说,其实他这个大队长做的还没有小葵多。

大家都期待地看着她。

苏葵当然不会拒绝,笑道∶&ot;您要是不嫌弃,我就给您讲讲这公共食堂的事儿。&ot;

他们现在就在原来公共食堂的旧址上,现在已经空了,桌椅搬走,锅碗票盆都让人带回家去了。

但原来的格局还在,苏葵就着这个格局给韩文昌等人讲了讲原来食堂是怎么工作的,大家平时都是怎么在食堂吃饭的。

……向书记交上去的那份资料我想您应该听过,砍伐树木,浪费柴火,无法创造更多粮食……这就是后来存在的一些问题,食堂的解散是大家都盼着的。&ot;

&ot;而现在随着它的解散,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ot;

跟着韩文昌来的学习小组的干事都拿着笔,将一路上所见所闻,将苏葵讲的这些东西记录下来。

当然,一件事情,不止要看起因,更要看结果,韩文昌他们现在关心的正是这个结果。

他们要看看解散后大家生活的变化。

就是走出去之前,他说道∶&ot;苏葵同志,这原来的食堂

苏葵仿佛知道他要说什么,说道∶&ot;您是想问,这食堂就这样废弃不用是不是可惜了?&ot;

韩文昌诧异看她一眼。

苏葵继续说∶&ot;其实这食堂我们已经规划好了用途。我们可以用它在大队里办一所小学。&ot;

这事她之前就跟苏全福商量过了,认为此事可行。

其实有很多大队都有小学,但清河大队没有,上小学得到公社那里去,孩子们走路有点远。

&ot;好,办学校好!&ot;韩文昌听她说了,也觉得是个好主意。

食堂的房子是原来办起来的时候修的,比大队里好些人家的房子都新。而且能容纳那么多人吃饭,地方是很宽敞的,又是公家的东西,拿来办学校就是最好的。

既然要参观学习,韩文昌几人就先到了苏葵家里,把正在家里做饭的李桂珍几个吓得不轻。

他们是听说有领导来了,小葵说出去看看,谁知道看着看着把领导都带到家里来了!

韩文昌完全没有领导的架子,和他们闲话家常,还关心起这新修的瓦房来。

&ot;是小葵出钱修的房子……&ot;秦晓兰看着领导有些不知所措,但一提到这个女儿,整个人都焕发着光彩,&ot;这孩子写文章挣了钱,说要给我修新房子……&ot;

说起来现在谁不羡慕她秦晓兰,就是男人死的得早,那还有这样一个出息的女儿,她这辈子已经值了。

苏葵有了钱,他们家的情况当然是好很多,韩文昌又走访了清河大队的许多户人家,虽然比不上苏葵家,那也都是能自给自足的了,比起他之前在下面农村考察的情况要强上一大截。

问起他们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个个都说现在的生活好,能自己种点菜,养点鸡鸭,养头猪,就是还没有长起来,看着心里也踏实。

就是他们来到周建林家的时候有点问题。

除了周建林没回来,他们一家都在。

周老娘一听说是书记上门,那是吓了一跳,上次什么书记来,还是站在台上讲话,这回怎么上家里来了?

不过她最会演戏,领导问起最近生活怎么样,那是一顿猛夸,然后话音转就说起她儿子,说人在部队,已经好久没回来了,一年见不到几次,这家里就剩下他们几个老的小的。

苏梅听得—阵火大,怎么,她不是人吗?

虽然她也是那个意思,但她这次学聪明了,没有像周老娘一样,而是非常坚定地说建林他是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去了,就是他不在家,她和孩子也都以他为骄傲。

苏梅的肚子已经有些显怀了,她摸着肚子说出这一番话,韩文昌听了正要夸她深明大义,周平忽然拆了她的台∶&ot;一天几封信催他回来带你随军的人不是你?&ot;

苏梅既想瞪他又要维持自己的人设,脸都僵了,这死患子!

气氛一时有些尴尬。

韩文昌却不会让人尴尬,甚至温和地劝慰他们,说起军人保家卫国,他们家属都十分不容易,是值得人敬佩的。

即便如此,苏梅被人当场揭短,脸上也有点下不来台,恨不得打周平一顿,然而她忽然想起那天周平跟她说的话还有那种眼神,愤怒的情绪一下子就收住了。

她把目光转向正在和领导讲话的苏葵,她侃侃而谈,领导无论问什么,她都能接上话题,好像她以前在电视上看见的那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

她与领导是平等的。不是地位,而是那种相同的气场。

苏梅心里冒出这个想法来。

她忽然有些茫然。

此时的周平也把目光放在苏葵身上。

方才他说了那句话就去看苏葵,她却一点反应都没有,甚至没有看他一眼。

他默默垂下了眼。

韩文昌等人的学习考察小组在清河大队进行了整整三天的调研。

回去以后,韩文昌立刻针对这次的考察学习,向上级首长写了一篇报告。

从公共食堂成立到食堂这些年的发展,目前出现了哪些问题。当然他着重谈了这次在清河大队的所见所闻,列举了他们目前取得的成果,都是对生产积极的,有意义的,是能够革除弊端的好方案。

然而不止是他,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清河大队陆陆续续来了许多省市县的学习队伍,他们无一不看到了清河大队如今的发展,回去后也纷纷向领导提交了报告。

于是,这些报告和韩文昌的调研报告一起被送到了上级首长的桌面上。

这件事已经成为了全民关注盼望的大事。

八月二十六日,上级首长召开会议,几位大区的书记参与会议。

会议主题是——讨论将清河大队的解散食堂试点推向全国。

首长说群众的意见他都已经收到了,这是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要拿出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章程来。

&ot;大家认为清河大队解散食堂后群众的生活过得好吗?&ot;

试点有了,成果有了,按照这个章程来推广就不是问题。

于是首长问∶&ot;现在就推广行不行,下面的同志们是怎么想的一时能接受吗?&ot;

有人答∶&ot;是有一部分人还坚持办食堂。但大部分人都是想要解散的。&ot;

&ot;这些同志是怎么个想法?&ot;

韩文昌说,因为这个政策宣传很久了,一部分同志思想没有转变过来。

大家都说起下面调查的情况,认为现在推广有利,又有成功的经验,可行。

就是目前少部分同志的思想没有转变,一些地方也还不知道清河试点的好处。

&ot;既然这样,我们也可以在宣传政策上下功夫。&ot;向书记说,&ot;首长,我有一个提议。&ot;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