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科幻悬疑>六十年代逛淘宝> 113、第一百一十三章 对付流言的手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13、第一百一十三章 对付流言的手段(1 / 2)

明霞和大花走出周国红小院所在的巷子, 两个人都沉默着没有说话。

地面长方形青石铺成的道路不算平坦,但踩着很扎实,这是解放前铺设的青石老路, 石面已经被磨得光亮鉴人,道路的尽头是标志性的石塔, 走在这条路上,古老县城的特殊气息扑面而来, 似乎时光又往前走了许多年。

明霞牵着大花的手, 往东边的城门走去。

一声细微的抽噎在明霞身边出现,很轻很轻。这声抽噎刚冒出来, 便迅速消失,如果不是明霞站得足够近,恐怕是会把这个声音忽略。

明霞握着大花的手微微用力, 视线落在她低垂脑袋上端端正正的发旋上,随后,她捏了捏小姑娘的手心, 用沉稳的声音说道:“二花现在就要上学了, 我们也不能落后她呢, 我买了识字字典, 回去我们一起学好吗?”

大花听到明霞所说, 立刻抬头看她,湿漉漉的眼角还有泪水痕迹。明霞的话让她想到一件事情, 心中的难受劲顿时缓了缓, 她一边走, 一边握紧了明霞的手说道:

“娘,我们村子里上学的人都比我大些,二花这么小去上学, 会不会跟不上?”

铁屋村没有自己的小学,村子里的孩子要念书,就要到另一个自然村的学校上课。两个村子之间隔着好些个山头,步行也要将近一个小时时间。孩子太小,走不了远路,等孩子大了,又已经是半个劳动力。

这个时期虽然全国上下已经开展多次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但并没有强制的义务教育,所以绝大多数的乡村里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能得到念书的机会很少。

铁屋村里,上学识字的孩子用指头都能数得清。这些孩子里,男孩又占绝大多数。那些极少数的女孩,也就去学习两三年,认识些简单汉字,就不会再让他们去上课了。

所以,在大花的认知里,去学堂的小孩年龄也要比自己大上几岁。所以她心里很疑惑,比自己小了两岁的二花,怎么在县城里,要这么早念书。

“凤城县大部分孩子的入学年龄在七岁半左右,二花提前上学,是周教练跟我商量好的。”明霞并没有因为大花年龄小而敷衍她,她细致地将她和周国红的考量说给二花听,“二花现在年龄还小,每天训练的时间有限,她跟着周教练练球,以后难免顾及不了学业,所以周教练打算让她早二年去学校,早早接触,早适应。”

大花费了点劲,才明白明霞的话意。

明霞不等大花说话,便立刻将话题引回去。

“所以,二花在周教练身边学的要刻苦,我们当妈当大姐的也不能拉下。”她们此时已经走到凤城县最繁荣的百货公司附近,明霞指着店铺上的招牌对大花说道,“你看,识字很重要,如果不识字,我们买东西都不知道街上开着是什么店呢?”

大花敬畏地看着明霞放字典的竹篓,谨慎地凑近明霞,小声地说道:“娘,识字那么难,我们自己学能行吗?”

行,怎么不行。

虽然上辈子工作多年,精力主攻专业方向,基础教育课堂上学到的具体学科知识高考毕业之后很少接触,大部分都遗忘了,但自己好歹有学校里泡了快二十年的底子,马上去高考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把记忆捡回来,但给孩子做一些启蒙教育,还是绰绰有余。

于是,从县城走到木材厂这段路,明霞就在给二花普及如何通过新华字典,学习和辨认一个完全不认识的汉字。

——

——

今天正好到周国彪轮休,所以明霞她们回去的时候,是坐另一个司机的车。这个司机明霞也熟悉,是周国彪的徒弟,只不过他比起喜欢唠嗑的周国彪,性子更沉默,一路无话,将明霞和大花送到老地方后,也没多说什么,点了点头,就离开了。

明霞和大花赶回铁屋村,直接去阿依小山的苦梨树林里接三花和花花两位小朋友。

阿依小山的苦梨树林宛如一个小型的阿佘族寨子,走进苦梨树林中心的小路,还是一如既往的复杂,明霞和大花绕了几个大圈,终于走到苦梨树林中心的小空地,看到阿依小山正坐竹凳子上,用切片的工具,将新鲜的苦梨切成大小均匀的薄片。

而木屋的屋檐下,阿依小山的儿子正与三花玩得不亦乐乎,似乎在比赛谁舔小手添得起劲,憨娃憨妞一脸懵。一向不太爱合群的花花,坐在离他们不远的位置上,小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地面上写写画画。

阿依小山显然在明霞和大花出现之前就发现她们的到来,她笑着打着招呼说道:“回来了,你两个姑娘都乖。”

“给你带了些彩线,还有县城里的光饼,给娃啃。”阿依小山的儿子正式爱磨牙齿的时候,又香又有嚼劲还不容易坏的面饼,非常受这娃儿的欢迎。至于彩线,是明霞去虚拟网络购物平台换的。

“你又跟我客气。”阿依小山将手里那粒削到只有一小块的苦梨往竹簸箕上一扔,语气带着点责怪地说道。

“你这不也是跟我客气。”明霞好笑地把放在旁边的另一张竹板凳拖过来,坐下说道,“反正我们谁也不说谁。”

“也是。”阿依小山失笑地说道。

“大花,你先休息会儿,我和你姨说几句话。”明霞与阿依小山关系好,此时看到天色不算很迟,便坐在阿依小山旁边,打算与她闲聊几句。

她们说话的时候,手也没停,一边说着话,一边继续处理剩余的苦梨。

阿依小山好奇小镇和县城里的新鲜事,而明霞也在打听有关阿佘族的林林总总,她们合力处理完阿依小山新采摘的一筐苦梨的时间里,话题就没有停过。

苦梨果实与普通梨子不同,它个头小,外皮厚而粗糙,果肉水分少,质地极为紧实,口感麻苦,一般不认识它的人,就算在野外采摘到它,也不会将考虑将它列入品尝的名单。

可就是这种生吃熟吃都不太入口的野果,却对喉咙,呼吸道以及肺部的炎症疾病有极好的治愈效果。明霞先前在县城与周国红聊天的时候,听周国红谈到阿佘族的苦梨膏和苦梨干,是比较珍贵的药材,普通人是很难买到的。

阿佘族的苦梨膏药性好,除了苦梨本身的功效之外,更重要的是阿佘族不外传的炮制手法,和独特配方。苦梨膏里,苦梨虽是主料,但同时也加入了外人不知道的药引子。

有些辅料,甚至连普通的阿佘族也不知道秘方。就像阿依小山,她在铁屋村炮制苦梨膏,需要隔一段时间回寨子里,找阿佘族医婆取一次药引。

阿佘族每年炮制的苦梨产物数量有限,但它的需求却非常高。

如果是市场经济时期,已经与阿佘族有非常良好关系的明霞,早就可以利用天然的地理和人际优势,收购苦梨膏和苦梨干,运到山外出售。

就像明霞上辈子一位朋友,世代住在东北山林,改革开放后就借着地理优势,做起了山参、皮毛和安宫牛黄丸的生意,以此发家。

不过很可惜,阿佘族的苦梨膏必须在指定的地点收购,不能私人贩卖,否则就是投机倒把。明霞拖家带口,犯不着铤而走险。

帮阿依小山削好了苦梨片,明霞也没久待,带着三位姑娘离开。

——

——

阿依小山在明霞离开后,又倒腾了许久的苦梨片,才收拾东西,打包好尚未处理完的苦梨片,把儿子放进身后的竹篓子里,踩着漫天的红霞回家去了。

她其实心里挺羡慕明霞能独门独户住在山上,虽然每次回去需要爬老久的山路,但就她一家子住着,不用处理令人心烦的妯娌婆媳关系,某些闲言碎语也可以当做没听见。

羡慕归羡慕,阿依小山与丈夫关系甚笃,夫妻俩也说好过两年便分出来自己盖房,而且她平日也不经常在老宅,若是碰上点阴阳怪气和不舒心的事情,也能懒得理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没看到。

走到老宅的门口,阿依小山看到大嫂在院子里洗菜。她与妯娌之间就是淡淡的面子情分。阿依小山每个月按照当初嫁过来说好的条件,每个月给家里三块钱的补贴,让她白天可以去苦梨树林忙活。

如此一来,身为习惯不同的阿佘族人,性格直爽的阿依小山,因为需要分担的家务劳作最少,日常又有苦梨膏的收入,再加上丈夫游全文头脑灵活,擅于专营,无论是婆婆还是妯娌,都对她明里暗里是有怨言的。

正在干活的游家老大游全武的媳妇看到阿依小山回来,歪着脑袋往她身后探了探,发现没人,离开说道:“老二家的,那几个丫头被她们娘接走了?”

阿依小山瞧她一脸多事的嘴脸,就懒得搭理,不轻不重地“嗯”了一声,什么话也没多说,径自往自己屋子走去。

游全武的媳妇放下手里的菜,甩了甩湿哒哒的手,跟了上去,一脸急切地问道:“诶诶,老二家的,游全树那被赶出去的媳妇,是不是把她家二丫头卖了?”

“你说什么胡话?”阿依小山放下手里的东西,听到大嫂无凭无据的揣测,立刻大声响亮地驳斥道。

游全树媳妇被阿依小山一喝,愣愣地吓了一跳,然后不太高兴地嘟囔说道:“可不是我说的,人家都这么传的,狗子他娘说二花被她娘送去给别人当童养媳了,要不然她要养四个赔钱货呢,怎么养得活。”

“大嫂,做人要多积点口德,二花天赋好,被县城里的教练看中,跟着学呢!还有,明霞现在已经跟游全树离婚了,你可别张口闭口的游全树媳妇,人家有正儿八经地名字,明霞。”阿依小山把儿子放在床上,看面前老大媳妇听风就是雨的模样,冷笑一声,泼辣地反驳道。

游全树媳妇和阿依小山性格不合,她也早习惯了阿依小山这阿佘族人说话不拐弯的直脾气,所以被阿依小山说了一句,也没在意,更没看清阿依小山希望她立刻的表情,而是撇了撇嘴,继续说着风凉话。

“不可能有这样好事,我们村子里能爬树能摸鱼的男娃儿可不少,哪会有人专挑一个不中用的女娃儿。就像我家大块儿,可不比那几两肉的丫头片子强多了。”游全武媳妇可不相信阿依小山的说辞,任凭阿依小山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依然先入为主地认为,二花肯定被送到别人家里当童养媳。

什么跟着教练学什么玩意?

这年头,亲爹亲娘都不会送人去学堂,还指望个不知哪儿冒出来的什么教练。

在阿依小山大嫂的逻辑世界里,老二家的说法根本就是瞎扯,狗子他娘讲的,才符合她这一辈子的基础世界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