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和玉没有答案的那个问题, 其实你是有点想法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的人生其实十分完美,有相当优秀的领路者教他前行, 相关的路已经铺好, 他自己也有足够的才能支撑他前行。
但世上不存在真正的完美,凡事皆有取舍。
他的“完美人生”像是一本书, 每一步该怎么走都清清楚楚地印在纸上,没有太多选择余地。而父母教他最多的,便是判断对错,因此, 哪怕他偶生叛逆,想要做出一点不一样的选择,在细细思量后, 他仍会选择计划上的选项。
因为这个选项就是由于最好、最适合, 才被父母建议着放进他的人生规划之中。
如果为了叛逆而选择不适合自己的人生, 那是显然错误的选择。傅和玉不能犯这样浅显的错。
他被架在这层束缚中, 半自愿地失去了自由。
就像一条条由本人签署认定过的形式原则组成的大笼子, 由他自己拉开笼门走进去, 又由他自己关上笼门。
他坐在里面,望着外边的世界与天空。
哪怕理智上知道, 这是最好、最适合他的,在没有真正经历过外边的风浪时, 他总会向往外边的所谓自由。
可你想,一味对他鼓吹自由也是不行的。
因为“走适合自己的优秀道路”这件事,不仅仅因为和父母为他做好的人生规划相符合而成为他的压力来源,同时也是从幼时起便深深刻在他骨子里的信念,是他性格中无法忽略的元素之一, 成为了他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如果有一天,傅和玉真的为了自由而自由,他是绝对不会快乐的,因为他否定了最深的自己。
像他这样的人,得到自由是不会快乐的,只有向往自由才最快乐。简单来说,吃梅不适合他,望梅止渴反而很好。
不过你也可能是错的,毕竟人的眼睛难免怀有“偏见”,你看到的傅和玉未必就是真正的傅和玉。所以你打算听听傅和玉自己的声音,哪怕他还是个孩子。
傅和玉又让你等了三天,为了和你谈话,还特地把房门紧锁,告诉父母自己要苦读。
把傅妈傅爸听得瞠目结舌,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可以苦读什么,就连平常他们让他背医学常识,也从未严厉考教过他,更多是当成兴趣培养。
他哪来那么大的压力啊?
身为傅和玉近期压力源的你正襟危坐在你的“专座”上,等待这对面坐在床上还正正经经的小傅和玉交出答卷。
傅和玉的手规规矩矩地放在大腿上,沉思过后,对你道:“我确实觉得生活里好像缺了点什么,但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而且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很抱歉,我可能没法帮你找到我的烦恼了。”
你能感到,他的歉意是很真心的,于是你笑笑,道:“不用道歉,我还有些问题要问,可以吗?”
见还能帮到你,傅和玉松了一口气,抿着唇点点头。
你将身子弯下一些,本意是想让傅和玉不用仰着脑袋看你,结果他的眉头立刻皱起来,对你道:“这样对脊椎不好。”
你含笑挺直背脊:“知道了。”
小时候的傅和玉还是会对别人不健康举动提出指点意见的人,后来的他就学会将话放在心里,别人不问他不说。
也算是一种成长?
为了更好地融入。
傅和玉道:“你问吧。”
于是你问:“你觉得,你的家人想让你以后从医吗?”
傅和玉淡定道:“应该是吧。他们觉得这份工作虽然辛苦,有时候也有风险,但很有意义,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即使不能让我大富大贵,也能小富即安,还不会随着年纪增长失去竞争力。”
这些话一听就不是小孩子能说出来的,可见他的家人确实说过不少类似的话。
你又问:“那你自己想吗?”
傅和玉道:“还行吧,没有特别想,但也不讨厌。”
他现在确实是不排斥这个想法的,因为他还处于不觉得按父母安排行动会不舒服的年龄。
不知道傅和玉的叛逆期会是怎样?
大概不会像聂时秋那样激烈,也不会像王绪那样一门心思滑向恋爱的海洋,更不会像谢飞松那样,叛逆期好像从没到来,实际上是从未离去的模样。
更像是无声风暴,卷过心中一片狼藉,却连一点声音都不发出,除了他自己无人察觉。
你说:“最后一个问题。抛开一切现实因素,不管能不能做到,也不考虑能不能养活你自己,你以后最想做什么?”
傅和玉很配合,认真地思考了好一会儿,道:“没什么特别想做的。”
这是他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不是平常用来对付各种叔叔阿姨亦或老师的说辞。
你听了一点都不觉奇怪。
你决定相信自己的判断。
你对傅和玉道:“好,我知
道了,谢谢你的帮助,我可以离开了。”
傅和玉一时没有说话,好半晌才道:“其实你人挺好的,如果你想留,也可以再留几天。”
话音还没落呢,他又补了一句:“不过留太久还是不行。”
家里有个别人都看不见的存在还是很奇怪,他偶尔会怀疑自己脑子出问题了。
你又好气又好笑,当即唤出系统准备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