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女巫克莱尔》开机仪式上的关二爷变成了落樱神斧华盛顿,陆绍宽激励大家几句,走个过场,正式开机。
这部戏开创性的是其伪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对新人副导演兼摄像助手卡梅隆尤其友好。
特别是为了渲染烘托出伪纪录片的真实,镜头晃、抖属于正常操作。
“菲菲,拍戏同演芭蕾舞不一样,回想一下剧本,带入角色。”
菲芘吸了一口气,握拳给自己打气,自我安慰道:“我准备好了!”
“好,调整状态,刚才那条再走一遍,力求真实,自然。”陆绍宽扛起摄像器,凑到菲芘眼前,又提醒道:“盯着我的脸,这部戏的拍摄要找镜头,寻找一种接受采访的感觉。”
陆绍宽挥挥手,已经埋位妥当的迈克科隆进入镜头,随着对话展开,拍摄进入正轨。
这场戏,拍摄内容是主角二人进行出发前的准备。
菲芘进入角色之后,发挥的四平八稳,反倒是有表演经验的迈克科隆的表现没达到他的预期要求,不知为什么,陆绍宽总觉得刚才那条差点意思。
放下摄像机,自顾自的皱眉。
“迈克,有什么问题?”
对待迈克科隆,陆绍宽不像对待菲芘那样有耐心。
“没有,我只是觉得镜头的压迫感太强。”所以他有些束手束脚。
“调整状态,下一条必须要习惯!”陆绍宽绷着脸,语重心长:“小成本低预算,道具和化妆上肯定要妥协,只能在镜头角度上表现出惊悚悬疑的感觉。”
镜头拉远,给出足够的空间感,反倒违背了初衷。
大多数人观看电影时,遇到惊悚恐怖镜头,下意识的向后缩,拉开眼睛与屏幕的距离,为的就是用空间感换取安全感。
反过来说,狭窄,压迫的运镜,更能展现一种侵略性。
拍摄的间隙,陆绍宽不厌其烦的同三位主演和凯瑟琳以及卡梅隆讲解自己的感悟。
“下一场戏,你掌镜!”
只迟疑了一下,卡梅隆便痛快的应下来,年轻气盛,卡梅隆根本不晓得什么是退缩。
而且他相信自己已经完全领悟了陆绍宽的心思。
将摄像机交给卡梅隆,陆绍宽揉着酸麻的肩膀,疼的咧嘴。
昨晚运动过量,欧杨临走前打定主意要寅吃卯粮,让他这个阔绰的地主也感到力有不逮。
扶着老腰面露难色,肩膀上忽然搭上一双小手,陆绍宽下意识扭头。
“老板,我的手法怎样?”雀斑小洋马抿嘴,声音甜腻,仿佛在邀功。
陆绍宽舒服的闭上眼睛,放松肌肉筋骨,雀斑小洋马得寸进尺,柔声蛊惑道:“不如到化妆室,我给你好好按一下!”
全套大保健?陆绍宽忽然警醒起来,不动声色的打着哈哈道:“多谢你的好意,我这是宿疾,去不了根儿,按两下缓解疲劳也就够了。”
掏出钱包摸出一张纸币,递过去:“卡翠娜,去对面的商店买几份报纸,你知道买哪些。”
接过钞票,雀斑小洋马病恹恹的嘟囔道:“好吧。”
然后,扭着水蛇腰,摇风摆柳,离开众人视线。
几分钟后,雀斑小洋马手里拿着几份报纸,脸色狐疑。
“怎么了?”
“没什么......”雀斑小洋马后知后觉的把报纸递过去。
陆绍宽挥挥手,示意凯瑟琳接下报纸,得意道:“学习一下,这才叫宣发。”
撇撇嘴,凯瑟琳展开报纸漫不经心的扫了一眼,表情夸张,目瞪口呆。
“震惊!白人老太为何礻果死街头?农场母牛为何半夜惨叫?加油站超市小雨伞为何屡遭黑手?小镇居民的内衣为何频频失窃?连环猥亵醉河边醉鬼,到底是何人所为?教堂神父的门夜夜被敲,始作俑者是人是鬼?梅耶镇数十只流浪狗意外怀孕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是沉默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敬请关注大型探索纪录片,消失的探秘者,随同镜头,揭露《女巫布莱尔》变态残暴的内心世界......”
一连串耸人听闻的疑问下面,是《女巫布莱尔》的定档海报。
“嘤囯惠特布莱德文学奖得主,年度最受欢迎现实主义青年作家,妇女之友,征服西方的东方人——Tony Loo 为您解密,梅耶镇,女巫布莱尔的家乡。”
凯瑟琳一口气读完,动作定格,捧着报纸神情呆滞,原来宣发还可以这样搞!
读完的第一眼,她丝毫不怀疑,这只是一条哗众取宠的fake news,完全彻底的无节操无底线的街边小报做派。
会心一笑之后,她恍然,自己确实被这种夸张的报道吸引了好奇心,或许正常的思维会怀疑这段报道的真实性,但无疑,《女巫布莱尔》这个名字,已经在她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某方面来说,宣传的目的达到了,尽管有些投机取巧的嫌弃。
再看报纸最后,消息源转载自《纽约邮报》,她也就不觉得意外了。
自家老板那位传媒报界大亨,不一直是这样的风格?
不,这次的风格,特点更加明显,吸引眼球。
“这篇文案,出自你手?”
陆绍宽不置可否,耸肩道:“你怀疑我世界知名青年作家的实力?”
“那倒不是!”凯瑟琳失笑,夸张的摊手道:“只是我一直以为,文学应该是严肃的。”
“或许吧!但你不得不承认,这种风格放在《纽约邮报》更合适。而且人性复杂,多面,我可能严肃的同时又活泼,就如同我是一个知名作家,但并不影响我成为一名成功的导演。”陆绍宽劝道:“继续看下去,为了《女巫布莱尔》的宣发,我可是冥思苦想了好多天。”
这部戏的拍摄预算是十万美金,但陆绍宽的宣发预算在一百万美金,而且不排除根据市场反馈,进一步追加的可能。
如果说《纽约邮报》的风格是夸张,哗众取宠,那么《华盛顿邮报》则是严肃,沉重。
简洁明了的黑色加粗标题,先声夺人。
“寻人启事!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三号,伯克利圣马力诺高中毕业班二十六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组织毕业郊游,当晚在梅耶镇附近露营,翌日,三名学生失踪。全体师生寻找半天无果,向梅耶镇警长波奇·费舍求助,波奇·费舍警长将失踪案上报洛圣都警局,警方派出警力六十余名,出动搜救犬,直升机,搜救工作耗时十五天,最终,洛圣都警局发言人宣告搜救工作失败。”